内蒙古营养健康管理协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资讯 会员天地 团队建设 入会方案 会员产品 党建工作 招生培训 联系我们
你当前的位置:内蒙古营养健康管理协会 >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发布会
内蒙古营养健康管理协会网站 www.yyjk.com.cn 来源: 内蒙古营养健康管理协会
发布时间:2021-06-30 0:00:00 点击次数:2499 编辑: 打印 关闭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先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女士。

  下面,首先请李斌先生作介绍。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介绍目前我国居民营养与主要慢性病状况,并与我的同事一起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是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2015-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新一轮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具有国家和省级代表性,根据监测结果编写形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报告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扶贫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不断增加。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特别是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居民贫血问题持续改善,成人、6-17岁儿童青少年、孕妇的贫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是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居民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经常饮酒率均有所下降。家庭减盐取得成效,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1.2克。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三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降幅达10.8%,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李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同时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应引起关注。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成人30天内饮酒率超过四分之一,身体活动不足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面对当前仍然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合理膳食和重大慢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进一步聚焦当前国民面临的主要营养和慢性病问题,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等措施,积极有效应对当前挑战,推进实现全民健康。

  以上是我向大家作的简要情况介绍。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寿小丽:
  谢谢李斌副主任。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从刚才李主任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持续改善,能不能再详细介绍一下改善比较明显的方面有哪些?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居民膳食肥胖超重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请问下一步国家对于改善这些问题有什么考虑?谢谢。

  李斌:
  首先我把相关的情况介绍一下。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持续改善,刚才我给大家介绍时也介绍了相关方面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续增长。我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二是营养不足的问题得到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了7%以下,低体重率降至5%以下,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村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得到了根本改善,农村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2015年的11.3%降至5.8%;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从4.7%降到了2.2%。

  三是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也得到了持续改善。以贫血为例,本次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8.7%,6-17岁儿童青少年贫血率为6.1%,孕妇贫血率为13.6%,与2015年发布的结果相比均有显著下降。

  当然,通过监测我们也看到,我国居民一些突出的营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食用油、食用盐摄入量远高于推荐值,而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不足。

  二是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

  三是部分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如婴幼儿、育龄妇女和高龄老年人面临的重要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仍需要引起关注。

  针对居民这些仍然存在的营养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实施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和国民营养计划,这个计划从2017年到2030年进行了规划,以一个行动、一个计划为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

  一是加大科普宣教力度。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倡导减盐、减油、减糖,同时加强“三健”促进活动,多吃豆类、奶类、蔬菜、水果等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了更好地帮助居民践行合理的膳食,促进营养与健康,目前我们正在做一项工作,就是组织对现行的《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修订,以指导居民合理膳食,提升健康水平。

  二是推进食物供给与人群营养需求协调发展。加强营养对农业、食品加工业等食物产业链的导向作用。

  三是持续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监测、食物成分的监测等,动态掌握我国居民膳食及营养状况的变化,评价营养改善工作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实时调整和完善国民营养改善的策略,细化相关的工作措施。

  四是针对重点营养问题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综合干预措施,特别是对当前日益突出的超重肥胖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干预。要把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共同来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

  接下来,我想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教授给大家再介绍一些具体的技术措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
  谢谢李主任。首先我想补充的是,除了刚刚李主任说的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这两种人们已经比较熟知的营养不良以外,第三种形式的营养不良是超重肥胖。同时,超重肥胖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轮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所以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来描述当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势,这也预示着这项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只要努力,超重肥胖的防控还在机遇期。

  人群的超重肥胖既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密不可分。

  第一,从人群层面来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脂肪供能比持续增加,高油高糖能能量密度高、营养素密度低的食物摄入较多,蔬菜、水果、豆及豆制品摄入不足,主食精细化等等,导致个体能量摄入增加。另一方面,各个年龄人群的职业劳动程度普遍降低,出行越来越方便,电子产品普及导致了居民静态生活时间普遍增加,也导致了能量消耗的减少,能量摄入和能量支出的不平衡,是导致个体超重肥胖的直接原因。

  第二,从社会层面讲,促进健康的食物供应系统和人们积极参与身体活动也十分重要。所以说,超重肥胖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需要社会、需要个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未来,一是需要继续加大推进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要改善饮食和食物的供应环境,比如说推动健康食堂、健康餐厅,鼓励食品企业生产低油、低糖的食品,为我们的居民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实现合理膳食,提供更多的支持条件。要改善促进人们身体活动的支持环境,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健康步道的建设,鼓励绿色出行。加大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公园等促进身体活动设施的建设,并且向公众开放。二是加大健康体重知识的宣教,继续大力推进“三减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的健康体重专项行动,我们要教会居民选择食物和端好自己的每日餐盘,掌握在工作、学习、出行、家务、锻炼等方面达到充足身体活动的方法。2018年起,国家卫健委和体育总局已经在组织制定针对我国各个人群的身体活动指南,将来要让人们能够知道怎么保持身体活动。要鼓励每个人经常测体重,知晓体重才会管理自己的体重。三是要加强个体化的体重管理服务,着力推进以吃动平衡为核心的健康体重管理适宜技术,加强对超重肥胖个体化的指导,通过合理营养和充足身体活动,把健康体重贯穿在全生命周期。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下,超重肥胖的控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贯穿全生命周期,要从女性备孕、母亲孕期开始,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10月份为了应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教育、市场监管、体育、共青团中央、妇联等6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这个方案以强化家庭、学校、医疗机构、政府四个层面的责任为核心,对未来十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具体落实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全面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谢谢大家!

  光明日报记者:
  现在大家对癌症都很关注,癌症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这一方面国家有没有什么考虑?谢谢。

  李斌:
  关于癌症防治的问题是大家很关注的。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里,有专门的计划来针对癌症的早期预防开展专项行动,动员全社会加大癌症防控力度。下面,我们就请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教授把相关情况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环境暴露等一些原因,使我国癌症发病仍然处于逐渐上升的态势。目前,我国癌谱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的阶段,像发达国家高发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不断上升,以发展中国家高发的消化道癌症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有所下降,但整体负担仍然较重,癌症整体防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关于癌症生存率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实际上,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来已经从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但是与发达国家5年生存率还有一些差距。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国家癌症发病的前几位恶性肿瘤大部分是预后比较差的,比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像刚才提到的食管癌、胃癌、肝癌都是预后比较差的。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人群还相对比较少,大众主动参加防癌体检的意识还不够强,大多数患者在发现癌症的时候就已经是中晚期了,因此它的治疗效果比较差。此外,临床规范化诊治以及同质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要想提高癌症生存率,预防和早诊早治是比较关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对慢性病,要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加强综合防控,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痛点。国家近年来在推进癌症防治方面下了大力气,将癌症防治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15个行动专项,先后颁布实施了两轮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去年,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实施八个重大行动,其中早诊早治推广行动是八大行动之一。未来,将从优化服务供给和引导服务需求两大方面同时发力,推进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赫捷:
  一是不断扩大筛查服务供给。近年来,国家通过扩大中央转移支付形式,提高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范围,鼓励地方将癌症筛查纳入政府民生项目等措施,扩大癌症筛查覆盖范围。目前,已有天津、上海、浙江等地将高危人群结直肠癌等重点癌症筛查纳入地方公共卫生项目或政府民生项目,免费向居民提供。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鼓励地方将癌症筛查纳入地方项目,惠及更多百姓。

  二是不断提升筛查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推广筛查适宜技术。目前,国家已经将癌症筛查和早诊培训纳入了国家紧缺人才培训项目。下一步,国家癌症中心将积极发挥国家中心的技术引领作用,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的癌症早诊早治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人群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模式,并且进行推广。

  三是不断提高群众防癌意识。继续加强防癌科普宣传,提升广大群众的防癌意识。国家癌症中心刚刚编制完成《癌症预防与筛查指南(科普版)》,很快就会跟大家见面。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癌症筛查的接受度和主动性,以多种形式推进群众主动参与癌症筛查项目。当然,从国家层面也将继续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关研发新型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百姓。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精神疾病纳入到五类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感觉到大家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请问当前我国精神疾病的流行情况如何?下一步政府将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

  李斌:
  精神疾病、心理卫生健康问题是当前慢病防治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政府重点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同志们知道,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对精神卫生健康的问题也作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详细的具体措施,请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同志介绍一下。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
  谢谢主任,也谢谢这位记者同志。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压力都在明显加大,我国居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人群逐渐增加,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4.98%,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两个患病率接近7%。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在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里面明确提出,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去年下发的健康中国行动,有15个行动项目,其中一个行动就是有关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行动。另外,国家层面也高度重视,今年上半年,国家专门成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作为国家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来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方面的统筹。

  近年来,我委联合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加大心理健康服务。

  一是会同中宣部等22个部门出台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并且组织开展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各试点地区围绕重点心理健康问题、重点人群开展试点,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不错成效。昨天上午我们还专门进行了专家研讨,想把很多地区试点过程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在明年或者“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广。

  二是在健康中国框架下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方责任。所以,我们也按照健康中国行动的部署要求,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是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加强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指导,比如去年专门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也印发了《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来防、治相关的精神疾患。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好五中全会精神,编制好“十四五”精神卫生规划。一是依托新成立的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加强相关政策规划的研究,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评估,推进健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进一步推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心理促进行动的相关要求,加强科普宣传,持续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开展抑郁症、焦虑、失眠、老年痴呆、自闭症等疾病的监测,探索社区综合干预模式,降低发病上升的势头,鼓励学校和单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建设,为重点人群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三是继续整合多部门的力量,深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四是加强心理干预、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中。比如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后,2月初我们向武汉派出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指导专家,帮助武汉和湖北成立了心理咨询服务队,在线上线下指导疫后综合症的干预和预防。五是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预防自杀日等宣传节点,普及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避免社会歧视,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心关爱,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想问一个关于慢性病的问题。刚才李主任介绍的时候,也谈到现在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还在不断升高,同时基数还是比较大的。请问,卫健委对于目前慢性病整个防控形势作怎样的评估?下一步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谢谢。

  李斌:
  刚才我把整个慢性病的情况跟大家介绍了一下。关于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措施,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交流。如何提高慢病防治的素养和能力方面情况,一会儿请常继乐同志和大家一起沟通一下。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先后印发实施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专项行动,其中慢性病防治专项行动就占了4个,针对主要的慢病问题来开展专门防控。还有六个有关健康影响因素干预专项行动,这六个行动实际上也是针对慢病预防开展的。

  下一步,我们将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为重点,持续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政府、社会和个人责任,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突出的慢性病问题。突出“防”字,我们要推进以下几项措施的落实。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在环境治理、烟草控制、营养改善、健康宣教、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方面联合行动、协同推进,构建全方位支持环境,形成防控工作合力。我们将依托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健康城市等建设工作,来提高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控工作重视程度,切实推进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地。

  二是强化专群结合、以专为主,促进慢性病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这“三早”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三早”落实过程中,要发挥专业机构作用,指导大家怎么能做到“三早”。另外,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践行“三早”,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向纵深发展,强化心血管病、脑卒中、癌症等重大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刚才赫捷院士在介绍癌症早诊早治措施过程中,这方面的细化措施也作了详细介绍。要强化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鼓励群团组织、社会团体积极参与,要探索建立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程的健康管理体系,推进慢性病的防、治、管、康、保整体融合发展。

  三是强化社会动员、全民参与,自觉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全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像我们养成了戴口罩的文明习惯,对今年流感防控,包括一些过敏性疾病的防控,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慢病防治过程中,还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中这些经验进一步推广,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做到“我的健康我负责,我的健康我实践”,鼓励广大群众主动掌握科学的营养健康和慢性病防控知识,将减盐、减油、减糖“三减”变成自己生活的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加强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方面的建设活动,也就是通过推广“三减三健”,把这些活动或者这些有效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今天这个机会很重要,所以借这个机会,我们想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些健康的建议,也想通过媒体朋友们向大家进一步沟通,也希望媒体朋友们帮我们进一步宣传健康知识和健康建议。

  有关情况,请常继乐同志跟大家再介绍一下。

  常继乐:
  从刚才李主任的报告中大家可以看到,确确实实我们国家目前慢性病的防控形势还非常严峻。虽然我们采取了综合多层面措施,但是有些慢性病发病率还是在增加。我们这次是第三次发布,和第一次、第二次相比较能看出,我们的慢性病发病率虽然增加了,但是增加幅度有所下降,甚至有些出现了拐点。慢性病和传染病不一样,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作过统计报告,60%慢性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第一方面,是生活方式。刚才李主任的报告里也提到,我们国家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存在。具体怎么办?要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入手。慢性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但是必须早防、早控、早治。首先我们要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我们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你要担负这个责任,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我知道大家现在都非常关注健康知识方面的书或者APP等网上知识,但是确实有些书、有些网上的知识不一定科学。我们想,大家要看书,要学习这方面知识,一定要看权威的。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专门设置了疾控科普LOGO,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LOGO就是我们推荐给大家的科学、权威、官方的科普知识。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改变思维方式,但是要防慢病,必须改变行为方式,从改变思维方式入手,做到改变行为方式。

  首先是烟酒。我们提出要戒烟限酒,但是我们国家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抽烟人数和抽烟比例最高的国家。酒的消耗,和五年前发布的数据比,消耗量没有减。但是有个比较好的现象,像原来那样大量喝酒的人明显降低了,这是和上次调查比较发现的。

  另外,是合理膳食。我们每天每顿都吃,但是怎么吃更科学、更合理、更营养,我们有专门膳食指南。刚才李主任已经介绍了,我们要出第五版,前面已经出过四版。其实最简单的,就是每天至少要吃够12种以上的东西,包括主食、副食、水果、坚果等,每周应该不少于25种。大家回去以后算一算,从吃早饭开始,你算算你一天吃的东西里面够不够12种,每周是不是能够达到25种。

  再比如说身体活动,大家都觉得生命在于运动,我们要多运动。但是目前监测发现,尤其是年轻人身体活动明显不足。当然可能是因为生活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但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其实运动也不是说一定要找出整块的时间,不一定非安排到一定的时间,比如10点到11点或者10点到10点半,我就去锻炼,不是那样的。其实可以把零散的时间挤出来做一些运动,我们要求也不高,比如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或者每周3次,每次超过30分钟。

  再比如说心理减压,刚才记者也提到了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我们以后完全可以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大家面对面地多做一些交流,包括和同事、家人、小孩,而不是机不离手。大家微信交流也需要,但是面对面的交流,对我们减负或者减轻心理压力效果更好。

  第二方面,早发现。早发现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到了一定年龄段,该量血压、该测血糖、测血脂的,要去检测。比如30岁以上,每个人要知道自己血压、血糖、血脂,40岁以上,希望每个人知道自己的肺活量,或者肺功能,每年测一次,要知道自己的骨密度到底在哪个范围内。不知道在座的大家做到了没有。如果没有,希望大家30岁以上要知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40岁以上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肺功能和骨密度情况。同时,也希望大家告诉所有的人都能这样做,早发现就可以进行早治疗、早干预。

  刚才我说了,慢病是可治的,但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而且是规范治疗,而不是今天吃药明天就忘了,或者就不吃了。对有些疾病来讲,断断续续吃药危害更大。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你每天坚持规范、规律地吃药,血压、血糖、血脂能稳定到正常水平,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损害是很小的,或者能降到最低,对我们的寿命没有太大影响,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希望,到了一定的年龄,30岁以上或者40岁以上,一定多关注自己的健康,多关心自己相关的生理指标,快快乐乐地生活,健健康康地享受每一天。谢谢。

  寿小丽: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提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有三个关于慢性病方面的问题。请问国家卫健委在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效果?另外,基层医疗机构是防治慢性病的关键场所,但过去存在的常见药物、设备等配置不健全的问题,制约了基层更好发挥慢病防治的作用。请问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上,近年来卫健委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第三个问题,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服务解决了很多慢病患者的复诊用药问题,请问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慢病管理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怎样的安排?谢谢。

  李斌:
  这三个问题是系列问题。关于慢性病早期发现,实际上是慢病防治的关键。从疾病预防控制来讲,同志们知道,我们是强调三级预防的原则。三级预防关键就是强调一个“早”字,尤其是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这个“早”字非常关键。从慢病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方面来讲,我们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不断强化“早”字,推进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2017年以来,我们印发了《中国防治慢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的策略,促进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开展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在癌症、脑卒中等专病防治方案里,也强调了这个“早”字。

  第二,加强项目引导。刚才赫捷院士也介绍了,癌症早诊早治的项目、心血管病、脑卒中这些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项目,通过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来推进这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大力度推进早诊早治措施能够落实。

  第三,强化技术指导。刚才技术指导相关情况已经给大家介绍了。

  第四,加强科普宣教。像膳食指南,我们现在已经要出第五版了,不断地在更新指南,针对主要的健康问题,像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不断完善和推广这些指南,把这些科学知识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把这个“早”字给落实下来。

  第五,加强机制探索。持续探索优化适合我国实际、适合中国人群的慢性病筛查干预的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试点开展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病机会性筛查,推动建立慢病筛查干预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这些措施,把这个“早”字真正从政府、社会和个人层面给落下去。

  李斌:
  第二个问题,关于基层的问题。基层问题确实是我们国家长期一直在解决和全力加强的问题,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通过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我们国家现在832个贫困县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乡镇和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空白点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既解决了机构的问题,又解决了医生的问题,配置了合格的医生,把“基本医疗有保障”所需要给群众解决的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医疗保障看病、不得病、少得病这些措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所以说,我们农村贫困地区基层能力的提升,就是我们国家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也是下一步推进基层能力提升的一个工作典范或者有效的工作模式。所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升基层慢病防治的水平。

  一是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医共体内的体制机制,促进整合县域卫生资源,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

  二是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的提升培训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来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乡村医生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通过线上的培训,效果非常好,今年疫情期间,我们的培训,尤其是基层的培训,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把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要求和技能都传递到基层,提升基层的能力。所以下一步关于慢病的防控能力的提升,我们也要积极推广这种形式,采取多种方式,把核心能力提升上来。

  三是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提升基层慢病管理质量。我们从2017年开始就在山西等7个省市开展了试点,探索慢病医防融合的管理,推进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指南在基层的应用,提升基层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的规范化和水平。通过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把这个项目做实,使这些防控的措施和知识能够到人入户,把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上来。

  李斌:
  第三个关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当前我们重点在推动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2018年就开始部署了,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大力推进这个文件所明确的任务和措施的落实,积极推进将“互联网+医疗健康”融入到慢病管理中。

  相比传统的慢病管理的方式,采取“互联网+”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就诊门槛,提高依从性和管理效率,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实。从目前的情况来讲,现在全国已经有900多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的2.4万余家机构,有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群众的获得感还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这次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为群众提供防疫科普、在线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慢病复诊、药物配送,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通过这个服务,有效地防止了人员聚集,降低了线下聚集感染的风险,保障了群众的医疗需求。可以说,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是两个战场同时在落实中央防控的措施,一是疾病预防治疗战场,二是通过网上来发挥“互联网+健康”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慢病防治的手段和工作内容,推进预约诊疗、在线随诊、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网络服务,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推进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最后,借这个机会,向广大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们卫生健康工作的支持、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疫情防控能够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和你们的支持、你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谢谢同志们!

  寿小丽:
  谢谢李斌副主任,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

 
 
内蒙古营养健康管理协会
Inner Mongolia Nutri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Association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东街法制研究中心6楼
协会总部:0471-6689462 15661228383 17704810099
E-mail:1299023480@qq.com
网址:www.yyjk.com.cn
营养健康管理协会
 
分享到:
打印本页】 【顶部】【返回上一页】【关闭本页
 
网站首页 协会介绍 招生培训 合作加盟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禁止利用互联网等从事违法行为
此网站适用于1024*768以上的分辨率参考
内蒙古营养健康管理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uto Parts All Right Reserved
蒙ICP备11000870号-1 技术支持:神妙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关注营养健康管理协会公众号